“在中国主要城市中,全球科学家最想工作在上海,生活在杭州。 ”
10月29日,在以“新时代创新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2018浦江创新论上,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常静表示,科技创新资源和条件“硬件”优秀,是上海对全球科学家的主要吸引力。
在科学家对于其首选工作城市科技创新环境的评价中,上海在科研基金支持力度方面的得分最高。
2018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全球知名的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联合开展了面向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654名一线科学家的问卷调查。在此次浦江创新论坛上,在这个调查问卷基础上形成的《2018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对外发布。
《报告》调查分析了全球科学家选择生活、工作和创业所在城市和地区的主要理由,城市吸引国际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因素,并对上海进一步吸引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出建议。
上海成中国最理想工作城市
《报告》从工作和生活两个维度来调查全球科学家理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报告》显示,在关于全球科学家最理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前5位的中国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香港、深圳、杭州,上海成为全球科学家最向往的中国工作城市;在全球22个创新城市的总体排名中,上海位列第16位,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波士顿、旧金山(湾区)、伦敦、纽约和柏林。
在全球科学家理想生活的中国城市排名中,前5名依次为杭州、香港、上海、深圳(并列第三)、北京。
常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个时代,生活的整个稳定性及其文化环境在整个社会支持体系系统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对科学家的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以前我们更多的时候忽略了这个方面,一味强调收入和激励,这是我们目前政策的短板,或者它们相互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希望借由这样一个思路,去督促我们的决策者下一步更多地从整个生态角度去营造环境。”
《报告》显示,全球科学家在选择理想工作城市时,相比个人收入,它们更倾向于科研平台。
从受调查科学家个人角度来看,科学家希望来上海工作最为首要的原因是上海能够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机会,选择人数超过六成。其次是上海拥有本领域领先的科研机构,约有四分之一人数选择该项。
此外,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也成为吸引全球科学家的重要优势。《报告》显示,受调查科学家首选来上海生活的主要理由包括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现代化时尚都市市容、生活的方便、交通的便利以及宜人的气候等。在调查涉及到的5个中国城市中,上海是唯一一座城市文化受到全球科学家高度认可的城市。
然而,语言仍是影响海外学者定居上海的最大障碍。与国内外城市相比,空气和环境质量、较高的生活成本等也是上海吸引海外科学家的一个短板。
总体来看,目前全球科学家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抱较乐观态度。《报告》显示,有46%的受调查科学家认为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前十位的创新城市;34%的受调查者认为上海目前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着高度活跃的参与者角色。
建议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度
就各项创新政策对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性方面,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认为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最有价值的政策选择。科学家们认为,对上海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政策还包括创造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鼓励企业投资研发,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深化区域和全球创新合作等。
受调查科学家普遍期望上海能够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给海外学者提供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更多机会。
结合调查对象的具体意见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报告》在加大全球引才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跨界协同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需要更多国际科学家的参与。《报告》显示,年轻科学家的跨地域流动倾向更强。在35岁以下年龄段的受调查者中,有40%表示在有合适机会的情况下有一定意愿来上海工作和生活,其中19%意愿较强。随着受调查科学家群体年龄递增,流动意愿逐渐减弱。
为此,《报告》提出,上海一方面要继续引进已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军科学家,另一方面更要有针对性着重引进大量30-40岁左右,副教授或相当级别的创新高峰期科学家。因为这部分人在学术生涯中正处于创造力和知识积累达到最佳平衡的阶段,也是重要成果最高产的阶段,他们对上海的青睐非常可贵。
为了给国际科学家提供利于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报告》强调,要在新型科研机构管理机制、海外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外籍科学家承担科技项目机制和国际合作项目机制等方面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突破。
常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两年来上海的人才政策已经层出不穷了,但直到2017年年中浦东新区才推出了关于外国科学家可以担任法人来注册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个工商注册层面原来是没有开放的,以前更多地是出入境层面。浦东做好了以后,这项政策将来范围会扩大到整个上海。
”外籍科学家里面这种既做科研也做投资的复合型人才还是不少的。我们并不是鼓励所有科学家都要做这种事情,但是在制度上我们要给他们留足空间,让他们有所准备。”常静对记者补充道。
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报告》提出,上海应放低身段,减少顾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频率、深度。
《报告》建议,上海要更加充分发挥浦江创新论坛的作用和影响,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和资本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在一年一度的盛会基础上推进持续性的创新合作机制,使浦江创新论坛成为“科技达沃斯”。
同时,《报告》建议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要充分利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中介服务、金融资本等集聚优势,充分发挥创新组织优势和治理优势,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之间高频率、高效率的密切互动。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