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工作组、新华社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从金融科技的驱动技术、应用场景、风险与监管三个层次展开论述,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脉络与最新情况,并对标国际监管趋势与国内典型案例,分析各关键驱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竞合关系不断变化,对金融功能的实现、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应做好对新兴技术的前瞻研究,加快发展和有效运用监管科技,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金融监管效能和风险监测水平。
正视金融科技的“双刃剑”特性
在会议上,专家们紧紧围绕《报告》内容以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讨论,尤其对如何平衡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给出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当前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逐步深入。对于如何进一步有效发挥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服务升级、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不断推动金融机构经营模式重构并加速构建市场竞争新格局。下一步,金融科技的发展要关注数据安全、责任界定、监管挑战等几大问题。要趋利避害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价值,就要做好倡导正确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平衡创新监管、加强手段建设四方面工作。
小小金融总经理刘小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科技可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借助金融科技,可扩大借贷的服务范围,让更多有信贷需求的人便利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另外,借助金融科技,还可提高借贷和审贷的服务效率,降低借贷和审贷的服务成本,从而极大地扩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金融科技不仅推动了技术给金融业带来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和资本的制度安排来带动技术本身的进步,最终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当前的一系列创新似乎还主要用在金融领域,但很快就会扩展出去,形成各领域、各行业的“科技+”现象,最终形成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亚太未来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杜艳认为,金融科技应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确定业务边界并持牌监管,以金融行业的标准来实行统一监管。另外,在准入管理清晰的情况下可考虑牌照开放,鼓励真正符合条件的机构进入市场。
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韶华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势不可挡,监管手段应该及时跟上,同时要对伪创新、伪科技进行辨识和严厉打击,及时向市场提示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区块链技术处在起步阶段
《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还有一定距离,但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证券化等部分业务场景已开始从概念验证逐步迈向生产实践。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潜力可期,但仍存在安全稳定性问题、隐私泄露风险、合规风险等风险;面临底层技术有待发展成熟、处理速度尚难以完全满足金融业务需求、缺乏统一的金融领域应用标准等挑战。
与此同时,《报告》称,云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正稳步推进,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应用私有云、行业云,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使用公有云支持业务发展,典型应用场景包括IT运营管理、底层平台开放、交易量峰值分配、网络安全管理等。同时,云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也可能产生过度技术依赖风险、服务中断风险、服务滥用风险等风险;面临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IT系统升级改造及云服务选型困难等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广泛,主要包括反欺诈、风险管理、投研投顾、评分定价、金融监管等,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发展较快。同时,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也可能产生数据垄断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风险;面临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数据孤岛现象有待进一步缓解、沉淀数据仍需开发等挑战。
最后,《报告》根据国际监管政策的盘点与梳理,提出了对金融科技监管的六大启示:倡导正确理念,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风险防范,完善多元治理;坚持技术中立,强化功能监管;关注技术发展,善用监管科技;优化管理机制,促进合规创新;做好行业自律,推进标准建设。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