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即将召开的两会意义重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怎么定、未来国内经济形势如何、宏观政策如何发力稳增长等话题备受关注。
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伴随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国内经济基本面有所改善。4月份,国内经济延续3月份以来的好转势头,主要指标继续呈现积极变化。例如,工业生产由减转增,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9.3%。需求端,消费尤其是网上消费继续展现活力,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回升明显。
但也要看到,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其实对于全球多数经济体来说,今年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仍然面临外需疲弱、制造业投资低迷等冲击。但总体来看,二季度我国经济情况肯定比一季度有明显好转。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以及主要经济体复工复产相继展开,在内外需共同作用下,下半年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
历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公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专家普遍认为,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不必拘泥于具体数字,相比起数量型目标,更应该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比速度更重要。”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2020年我国需要尽最大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最好的结果,但没必要僵化追求具体数字。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增长目标的设定宜坚持实事求是,综合考量疫情形势、发展需要、可能性和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因素,只要脱贫攻坚、新增就业、社会安定等方面进展良好,并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事实上,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后续宏观政策将如何发力?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逐步走向常态化复苏。但经济恢复中的瓶颈也由产业链复工复产不协同转向需求恢复较慢。”温彬表示,下阶段,宏观政策要以更大力度促进需求回升,切实做好“六保”和“六稳”工作,维护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大局。
其中,保居民就业是首要任务。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居民就业、民生问题凸显。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05万人。中金宏观研报也指出,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都放在首位。预计今年政府工作将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而在外需疲弱的背景下,提振内需仍然是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基建投资预期较乐观,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有望带动未来基建投资回升,其中“新基建”将成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4月份以来,重庆、贵州、湖南等地集中开工一批“新基建”项目,涵盖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物联网、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从新基建涉及的领域来看,正契合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要求。
此外,考虑到对冲疫情影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专家认为下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会进一步加码。
“预计5月两会将出台一揽子宏观政策应对计划,针对消费和投资的逆周期对冲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社保、就业等政策合力将推动国内经济回升提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温彬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一方面运用好总量和结构性政策,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对于赤字率、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规模,业界也有较多期待。“随着两会召开,诸如赤字率上调幅度、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等目标将会公布,各项政策将会集中发力。”王静文表示,考虑到疫情对财政减收增支造成的影响,预计今年赤字率大概率突破3%,提高到4%左右。
解运亮表示,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抗疫特别国债和专项债。专项债可能不低于3.5万亿元。特别国债可能不低于1万亿元,在用途上可能有四个方向:基建补短板,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中小微企业。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