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发改委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等单位3月16日发布的《临港新片区高质量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透露,临港新片区将推进教育和产业协同规划,打造产教融合城市核心区。
在当天举行的上海市政府发布会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石燕向记者表示,考虑到新片区在制度开放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建设规划》提出打造产教融合城市核心区,在实现建设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创新。
根据《建设规划》,临港新片区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重点培育产业,加强与区域内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链接,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形成一批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培育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支持区域内高校着力打造3-5个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透露,“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落地2-3个专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等实体化项目,探索创新源头“最先一公里”与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机制。
同时,临港新片区还将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校企联合招生、协同育人模式,鼓励产业资本直接参与办学、共建学科和实训基地,试点建设1-2所由政府、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等方面共同举办、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力争在5-10年进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行列。
“重点建设新型产业大学,将其逐步发展为新片区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枢纽型实体平台,探索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发展新格局。” 《建设规划》透露,推进校企共同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新片区内30-50家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密切合作的企业纳入“十四五”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范围。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透露,今年1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核心区—临港新片区方案》发布,上海教育部门将支持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创新发展,通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产教融合,为临港新片区发展提供新动能:一是支持建设服务临港新片区主导产业、人才急需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培育新型的产业大学,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集“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开放平台”于一体的融合型载体;二是推动临港新片区的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培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载体,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三是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培养主体由原来的高校主体向企业、高校双主体转变,研究生招生计划直接投放到基地等。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表示,今年1月6日,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正式揭牌,目前临港管委会正会同上海市发改委、市教委联合发文《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方案》,并同步制定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比如目前正在推动优质德国职业院校在新片区办学,也在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相关企业、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上海高校与临港新片区正在联合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将这些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和国际知名度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孵化、多层次人才培养和高端国际合作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近期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建桥学院五所高校与上海汽车、晋飞碳纤科技、特斯拉、蓝戈智能科技、南麟集成电路等企业已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一批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基地。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