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大新城建设,如何在产业发展上实现错位竞争?证券时报记者从3月19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上海五大新城建设将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重推进“一城一名园”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体系。
“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城中心初步具备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新城成为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汤志平表示。
根据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至2025年,上海五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GDP总量达到1.1万亿,新城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
在发布会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透露,为配合《实施意见》,上海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加快推进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五方面20条政策,主要是吸引人才政策、土地规划支持政策和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目前,上海市级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六项具体配套政策细则,预计上半年能够陆续出台。”
不再简单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
在回答记者关于“新城在目标与定位上与以往有何不同”的提问时,汤志平表示,新城历来是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总体经历了从卫星城、郊区新城到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演变。
“立足长三角视野,上海主城区已经扮演着类似伦敦、纽约在各自城市群和都市圈中的角色,发挥着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城市作用。相应的,‘五个新城’也应转变定位,不再是简单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而应按照集聚百万人口规模、形成独立综合功能的要求,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余40多个城市一样,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和长三角的增长极,与中心城区一起,率先形成上海都市圈‘核心内圈’。”汤志平说。
“五个新城”新的定位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其中,“独立”是指五个新城不再是卫星城和郊区新城的定位,而是要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形成功能完备、能够自给自足的独立城市功能,既包括产业、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基本功能,也要凸显各新城的特色功能。
“综合”是强调二三产融合发展,居住与交通、就业、公共服务、生态等功能联动、空间统筹,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同时要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品质;“节点”是指新城要构筑区域辐射的综合交通枢纽,在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中的能级和地位要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谋划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上海五个新城建设中强化产业支撑,打造“一城一名园”,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以特色品牌园区为关键抓手,加快引进功能型机构、高能级项目、重大平台和龙头型企业,打造相关产业的区域控制中心。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透露,五个新城将“名园”建设作为促进产业错位竞争的有效途径,落实全市产业地图,谋划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比如,嘉定新城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加快汽车的“新四化”发展,做大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医疗设备等特色产业;青浦新城以数字经济为主导,连通虹桥国际枢纽、市西软件信息园、西岑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中心等核心区域,做大现代物流、会展商贸等特色产业;松江新城发挥G60科创走廊战略优势,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导,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旅游影视等特色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奉贤新城以美丽健康产业为主导,做大智能网联汽车、中医药等产业;南汇新城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7+5+4”现代化开放型的产业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各个新城,加大市区统筹协调,创新名园发展机制,加快产业项目和创新资源的导入。”刘平说。
优化住宅空间布局 加大住房用地供给
五个新城的住房政策也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证券时报记者从此次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五个新城将优化住宅空间布局,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
“上海五个新城将促进住房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建设、就业岗位分布、公共设施配套联动发展,加大住房用地供给,提供多样化居住产品,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汤志平表示。
阮青则透露,住房政策方面,将引导住房在新城合理布局,完善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功能等方面提出政策举措。比如要研究建立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居住政策,增加新城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比重。
在优化新城住宅空间布局方面,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朱剑豪透露,鼓励上海五个新城产业、商业、交通枢纽等用地与居住用地功能混合,营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氛围,推动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发展,打造职住平衡的新城典范。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