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日前发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操作细则(试行)》及评议标准、材料清单等配套文件。这是国内首份针对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的自律规范文件。《操作细则》及配套文件从主客观等不同维度实现对评估认证机构的全方位评议,明确自律管理的“抓手”,提高评估认证质量。接受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表示,《操作细则》及配套文件对于评估认证机构的规范化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绿色债券市场的法制化、国际化打下了坚实基础,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进入“自律管理”新阶段。
三方面规范评估认证机构行为
绿标委是在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下设立的绿色债券自律管理协调机制。由1家主任单位、8家常任成员单位和16家非常任成员单位组成,主任单位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常任成员单位为外汇交易中心、中央结算公司、上清所、上交所、深交所等自律组织或基础设施平台,通过加强对相关业务的检查力度和自律管理,规范评估认证机构行为,约束“洗绿”、“漂绿”等行为。
《操作细则》及配套文件重点从三个方面规范评估认证机构行为,督促其专业、规范、独立开展相关业务。一是多维度量化执业能力标准,体现评估认证机构业务水准。《操作细则》及配套文件设置不同分值和权重对机构资质、专业人员配备、业务表现、研究能力、制度建设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按照客观公正、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主客观等不同维度实现对评估认证机构的全方位评议。
二是多元化引入参与评议机构,体现“市场事、市场议、市场决”的原则。绿标委25家成员单位全程参与评议,评议结果亦需提请绿标委委员会会议审议,充分发挥市场在评议中的作用。
三是多环节加强执业检查,督促评估认证业务专业规范开展。绿标委将定期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对评估认证机构开展执业检查和市场化评议,通过指定网站公布评议结果,接受市场监督和检验,形成一定声誉约束,敦促其规范开展相关业务。
市场机构期待文件落地提升中国绿债认证公信力
截至2021年8月末,国内绿色债券(含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近千只,累计发行规模1.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与普通债券相比,绿色债券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募集资金用途是否为绿色进行评估认证,测算预期和实际环境效益,向市场展示和彰显绿色属性。国际上,已有多家相对成熟的专业机构,其对绿色债券的背书获得投资者认可。国内目前已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的机构近20家。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在绿债评估认证的市场运行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例如,机构类型多样,认证水平参差不齐;参与机构过于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市场缺乏管理,权责义务尚不对等。
此次《操作细则》及配套文件的出台受到市场人士的欢迎。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杨雪梅表示,《操作细则》及配套文件加强了绿色债券相关第三方评估认证的自律管理,有效提高绿色债券在境内外市场的评估认证质量及公信力,有助于绿色债券市场的长远、健康和规范发展,是债券市场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又一重要举措。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林认为,此举对于评估认证机构的规范化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绿色债券市场的法制化、国际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行业从业者看来,这意味着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进入“自律管理”新阶段。联合赤道副总裁兼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刘景允表示,《操作细则》及配套文件发布实施对于进一步促进绿色债券市场规范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中债资信绿色金融板块负责人陈代娣表示,《操作细则》及配套文件有利于促进并激发评估认证机构健全制度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绿色认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