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桥投资官网

CN EN

国常会: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多措并举稳外贸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跨周期调节措施,推动外贸稳定发展;部署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实施工作。

会议强调,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扩大开放,针对困难挑战推出应对举措,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从整体来看,我国今年外贸表现亮眼。尽管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国外贸仍然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前11个月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规模已超去年全年。

“今年我国外贸表现‘强韧’,在海外疫情反复、全球供应链中断、原材料与物流成本高企等背景下,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和贸易顺差规模均创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外贸韧性十足。”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不过,当前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依然较多。周茂华表示,明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海外疫情反复、海外需求前景不确定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航运物流效率低、原材料投入成本及外汇市场波动等方面。对此,国内有关部门需要继续为外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保订单 稳预期 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在此前商务部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将我国外贸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概括为“三多”和“三少”。

其中,“三多”是指贸易风险多,很多企业的订单被延迟或取消,收汇风险加大;成本上涨多,海运运价仍处在高位,原材料价格上涨,反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路透商品研究局(CRB)指数达到235,较去年低点上涨一倍多;供应链堵点多,多国仍未全面复工复产,港口持续拥堵,全球主干航线准班率从去年5月的73.6%下降至今年10月的17%。而“三少”则包括:订单少,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7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芯片少,机构预测供应紧张情况可能持续至2023年;制造业劳动力偏少,部分地区外贸企业面临季节性用工短缺。

本次会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要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例如,针对“三多”中的贸易风险多,会议提出要鼓励银行有针对性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以提升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同时,强调要“优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赔条件,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出运前订单被取消风险等的保障力度”。

围绕供应链堵点,会议提出要缓解国际物流压力,鼓励外贸企业和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并支持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物流方面的普惠性金融支持。此外,会议还表示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制度,积极开展贸易调整援助工作,助力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

“要关注供应链安全问题对出口的影响。”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建议,外贸企业需要从短期和中长期角度同时发力。从短期看,要积极拓展运输渠道,可考虑通过班列运输,加强与其他外贸公司合作,或者采用海外仓的方式,向外集中运输货物;争取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加强外汇风险对冲力度,树立风险中性意识。而从中长期来看,提高外贸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是根本,要致力于提升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

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

除了技术升级、结构优化外,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也被视为稳外贸的重要抓手。商务部引发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增至105个,区内企业建设海外仓超1800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扩大至86个城市及海南全岛,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较2015年增长9倍。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增至31个,出口规模增长3倍。同时,将“跨境电商”视为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重点举措。

在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看来,跨境电商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拓展了“买全球、卖全球”国际贸易渠道。本次会议也强调,要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要培育一批离岸贸易中心城市(地区)。按照市场化方式加大对建设使用海外仓的支持。优化跨境电商零售商品进口清单、扩大进口类别。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在各类贸易业态中的增速一马当先,已成为外贸发展新动能、转型升级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新抓手。”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此次强调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及相关政策的普及,可以在跨境电商占比高、增长快的地区,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政策活力,为外贸新业态增长打造一个更强有力的引擎。

周茂华建议,要在基础设施、技术和制度等方面推动跨境电商的新业态发展。“我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基础设施支持体系,按照市场化方式鼓励建立海外仓,布局海外仓网络;在技术层面,要完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外贸,提升各环节运营效率;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提升口岸通关、办税等效率,并落实落细相关财政支持政策等。”周茂华说。

积极对接国际规则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经过国际国内相关方共同努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

RCEP现有15个成员国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形成一体化大市场。其签署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成功启航,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这对稳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助推区域和世界经济恢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提出,要支持企业抓住协定实施的契机,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

“这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制度安排。”赵萍表示,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规则的解读和宣传推广,使企业更好地利用相关贸易规则,助力企业申请原产地证书,享受协定下的优惠税率。“外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像RCEP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等,更好地在相关成员国布局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现和找到更合适、更好的合作伙伴。”赵萍说。

王静文则提出,一方面,要在RCEP框架下,加强区域内高端、绿色产业链和制造业项目合作,提升服务业和投资开放水平;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区域内资金、人才,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对接力度。另一方面,要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实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重要突破,探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与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一体化管理;实现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强化对国有企业与指定垄断企业的公平竞争的监管。特别是针对数字服务贸易,王静文建议,需要加大敏感领域的压力测试,在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及隐私保护方面加大开放力度,并探索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与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