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正在显效。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7月份,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个月加快。市场销售增速稳中略降,1至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降幅比1至6月份收窄0.5个百分点;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2%。
近一段时间以来,扩大需求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发力点,消费和基建投资稳步恢复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今年以来,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散发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减征车辆购置税等一揽子扩大投资、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更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谈及下一阶段扩大需求的着力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一是通过稳就业促进消费,并实施适度的消费刺激政策。预计下半年各地可能在发放消费券、增加消费补贴方面采取更大规模的举措。二是保持基建投资提速势头。在政策推动下,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提升,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态势
受国内疫情多地散发、汽车市场进入传统销售淡季、石油价格高位下调等因素叠加影响,7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增速比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多重因素掣肘,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内生性恢复动力不足,特别是线下消费压力增大,餐饮、住宿等行业受到明显冲击。但消费边际改善的趋势依然可以从数据中得到印证: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5月份降幅收窄至6.7%,6月份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至3.1%。
消费与民生息息相关,是经济主拉动力,需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加快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潜力释放。近期,一些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效果逐步显现。“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持续恢复,居民压抑的消费潜力就会释放,消费意愿会增强,生活中的烟火气也会逐步回归。”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来看,消费恢复态势没有改变。付凌晖表示,一是基本生活类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升级类消费增长加快。二是网上零售稳中有升,线下店铺经营有所改善。三是服务消费继续恢复,餐饮收入降幅收窄。7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2.5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消费恢复势头虽有所减弱,但暑期旅行消费等趋于改善,稳消费政策仍在发挥作用,因此消费仍有一定韧性。一方面,7月份疫情虽有反复,但对于居民心理冲击有所减弱,线下旅游出行继续回暖;另一方面,减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继续发挥作用,7月份汽车消费同比增长9.7%,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后期走势看,尽管存在一些制约消费的因素,但只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好促消费政策,积极助企纾困,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我国消费有望持续恢复、向好发展,带动经济平稳运行。”谈及消费后期走势,付凌晖说。
基础设施投资再提速
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设立金融工具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措并举,以扩大基建投资为主要抓手,促进更好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综合效应和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基础设施提速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数据中的突出亮点。1至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半年、1至5月份和1至4月份分别加快0.3个、0.7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个月加快。据市场机构测算,7月当月全口径基建投资同比增速达到11.6%,连续两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7月份当月不含电力的基建投资增速升至9.1%,较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
“作为逆周期政策调节的重要工具,今年以来,专项债提前发力,各地积极储备项目,除受疫情影响的4月份外,基建投资增速一直处于高位。”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殷越表示,7月份基建投资增速继续提高,主要是资金加速落地带动。近3个月发行专项债规模近2万亿元,政策要求在8月底前使用完毕,所以近期是资金集中落地时期。
王青也认为,支撑当前基建投资提速的主要原因是资金和项目制约因素全面缓解,以水利投资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明显发力,上半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4449亿元,同比增长59.5%,表明当前宏观政策仍聚焦稳增长取向。展望未来,伴随政策性金融工具开始发力,专项债资金支持项目逐步形成实物工作量,8月份基建投资将延续提速态势。
基础设施项目充足和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是基建投资提速的另一重要原因。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表示,在政策的推动下,今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为充足。此前合计储备专项债项目7.1万个,上半年已发行的专项债券共支持超过2.38万个项目,下半年仍有约4.7万个储备项目可用。另外,项目建设保持较快进度。当前,全国各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且进程加快,重大项目复工率已逐步恢复至疫情前约95%的水平。
扩大内需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作出研判,其中,国内消费恢复面临居民收入不振、资产负债表受损和消费场景受限等挑战,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服务业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稳经济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当下,促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是稳经济的两大抓手。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多次部署要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推动消费继续成为经济主拉动力。
付凌晖表示,国内需求恢复拉动逐步增强。从投资来看,稳投资政策持续加力,各地积极推进“两新一重”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从消费看,就业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增加,在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和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有望逐步恢复,特别是汽车和家电消费优惠政策持续发力,将拉动大宗商品销售增长。
专家表示,消费恢复势头减弱,一是由于居民消费信心仍然偏弱,二是就业压力仍不容忽视。因此,下阶段促进消费仍需将提升消费需求、继续加大对服务性行业纾困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