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发展风起云涌的当下,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末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提升至39.8%。“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大势下,转型升级中的各行各业纷纷掀起数字化浪潮。数字化转型也成为银行业通过创新赋能主营业务,开辟“第二曲线”的关键所在。
受访专家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2年以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银行原有的经营方式与服务边界,并以此探索转型经营的突破点,寻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营之道,做大做强零售业务。进入2023年,银行业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通过创新突破现有商业模式,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打造优势,让“弯道超车”成为可能。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
对于银行业而言,发展金融科技是一个实现“双赢”的过程,不仅有助于金融服务的重塑升级,也能进一步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催生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银行在零售端打造场景平台,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渠道,拓宽用户服务边界;在产业端发力供应链金融,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服务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协同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商为政企提供综合行业解决方案。”邮储银行首席信息官牛新庄表示,“另一方面,金融科技还赋能产业发展,通过产融双方的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助推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并有效缩小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普惠金融信息不对称、风控难度大等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自身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银行业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以邮储银行为例,该行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自身“十四五”IT规划为引领,深化科技金融战略实施,近3年科技投入累计超过2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以上。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才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家金融机构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加快业技融合,有些机构建立起了从科技培养到业务使用的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机制,积极培养‘懂业务、通技术’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交行副行长钱斌表示。
“交行从建设好金融科技人才队伍,营造求贤若渴、干事创业的内部氛围入手,努力打造吸引、培育中高端人才的沃土,让行业领军数字化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激发盘活存量人员能力提升转型,提高全员数字化素养,引进和培养一批深刻理解业务,具有深厚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催化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钱斌进一步表示。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2》显示,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近年来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都呈上升趋势,各类银行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而且一些中小银行的投入增幅更大。
具体而言,上述报告显示,2022年,中小银行继续以战略规划统领金融科技各项工作的实施和落地,不断加强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能力,在数据治理和组织变革方面稳步推进,外部生态建设持续改善。
推动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
在新的一年,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在牛新庄看来,首先,银行业要携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共同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与应用推广,夯实共性技术底座,并积极拥抱开源技术,用开放、标准的技术体系打造丰富、多元的场景生态。
其次,要进一步布局前沿技术,强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边缘计算等前瞻技术运用,在应用中积累经验,并搭建智慧中台,构建智慧感知、精准触达、开放互联的智能金融服务体系,沉淀算法、模型、数据等智能金融资产,积极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服务质量。
再次,做好统筹规划,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也会带来技术应用的不成熟、不稳定。银行业需紧跟监管政策,完善顶层设计,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以合规审慎、价值引导、科技支撑为目标,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打造强有力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提升前沿技术的管理治理能力。” 牛新庄表示。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钱斌认为,未来,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平台,因地质宜、因材施教,打造特色的金科人才教培机制。鼓励高校进企业实践,开设相应专业课程,研究符合社会需要的课题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科技人才,加速前沿理论落地、科技成果转化。
对中小银行而言,以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战略来实现突围显得更为迫切。“中小银行在战略维度上,应当平衡好短期和长期关系,明确‘数字化转型一把手’的定位,有耐心、分阶段、有步骤持续推进,围绕‘全行数字化转型一盘棋’的思路,根据发展目标做好考核评估和迭代优化,进而保障战略的执行效果;在组织维度上,要避免纯IT的简单思维,更加注重跨部门、跨条线的职能整合和业务技术融合,以融合共创机制激发敏捷变革效能。”光大科技创新总监王硕表示。
挖掘零售业务转型突破点
在数字经济时代,年轻群体逐渐登堂入室,成为消费主力。年轻群体伴随着数字文化成长,对各类碎片化、即时性的内容数字化服务要求更高。与此同时,随着银行业在零售业务领域多年来的“跑马圈地”,该领域也进入了“增量难、存量卷”的红海时代,借助科技之力找到新动能也迫在眉睫。
为此,银行业纷纷探寻零售银行跨越式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光大银行确立了零售“1245+C”的规划,构建“双曲线”经营发展新模式,深耕线下“第一曲线”,打造零售跨越式发展新高地,拓展线上“第二曲线”,加快线上线下“双曲线”融合发展步伐。
在存量竞争时代,平安银行在确立以深化存量客户经营目标后,着力推进开放银行、随身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和综合化银行“五位一体”新模式的落地,进一步深入探索存量客户的盘活、经营、价值挖掘。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信银行“新零售”战略将以客户导向、价值导向为核心理念,以财富管理专业能力为核心牵引,以“数字化”“生态化”的“两翼”为能力支撑,以“全客户”“全产品”“全渠道”的“三全”适配为经营方略,以“板块融合”“全行联动”“集团协同”“外部连接”四环为发展路径,深化“主结算、主投资、主融资、主活动、主服务”的“五主”客户关系,打造客户首选的财富管理主办行。
科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数字化转型是趋势,也是平安银行笃定的方向。在零售业务‘五位一体’新模式驱动下,我们启动了‘智能化银行 3.0’项目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客群划分机制以及由总部‘AI大脑’决策引擎驱动的智慧经营体系,推动更精准的客户需求洞察、更适配的产品服务供给以及更智能的运营策略, 实现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智能化经营。”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
在中信银行副行长吕天贵看来,数字化能力要贯穿零售经营管理体系。“我们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对客户进行深度洞察,以线上、线下、远程多渠道实现最好的交互体验,把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匹配给全客户,支撑‘三全’的精准适配。同时,通过数字化支撑经营过程管理,助力科学的考核评价和队伍配置。”吕天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