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桥投资官网

CN EN

亚太地区: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为三分之二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尽管在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处于紧缩货币周期的压力下,亚洲地区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亚洲地区的经济活动仍处于增长轨道之中,并且有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随着全球需求从商品转向服务,加之各国同步收紧货币政策,亚太地区面临的环境颇具挑战。尽管如此,该地区的经济活动仍然保持正轨,对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为三分之二。2023年上半年,在强劲的内部需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剩储蓄的使用)和中国在疫情发生后经济重新开放的推动下,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超出了预期。

具体而言,IMF预计,该地区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计为4.6%,高于2022年的3.9%,与今年5月《地区经济展望》的预测基本一致。因此,与今年3%的全球预期增长率相比,亚太地区仍然是一个相对的亮点。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至今,抗击高企的通胀成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的重要任务。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在一年多连续大幅加息政策的推动下,美国、欧元区以及英国等欧美主要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已经较2022年高位出现了明显回落,但目前并未回归到央行决策者们设定的2%通胀目标。

而在抗击高通胀的这一任务中,亚洲地区经济体的表现则相对亮眼。IMF指出,亚洲的降通胀工作在顺利推进,预计明年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回落至央行的目标范围内。在这方面,亚洲地区与其他大多数地区相比遥遥领先——后者的通货膨胀仍然高企,预计要等到2025年才能回归目标区间。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反映了通胀冲击的不同表现方式。食品、燃料和供应链受到的外部冲击曾十分重要,但亚洲经济体总体上感受到的压力小于其他地区,其部分原因在于这些经济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和服务的类型以及当局实施的限制价格上涨的直接政策。

具体而言,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去年经历了通货膨胀率的大幅上升后,目前已将总体通胀和核心通胀拉回至目标区间。而一直饱受通缩困扰的日本,其通胀水平也已经在今年出现了显著上升。IMF认为,日本通货膨胀已经上升,日本央行已两次微调其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以管理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考虑到日本投资者积极参与全球市场,这些政策措施对其他债券市场产生了外溢效应。

在此情况下,日本央行何时将调整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22年12月,时任日本央行行长的黑田东彦意外宣布调整日本央行的收益率控制曲线(YCC)政策,让市场吃了一惊。而现在,日本央行今年年内也只剩下10月底和12月中下旬两次货币政策会议。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日本央行想要调整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今年就只剩下两次机会。

日前,前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樱井诚表示,日本央行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取消负利率政策,以调整目前过于宽松的政策水平,鉴于当前经济复苏的形势,日本央行随时都有可能动手。而樱井诚也曾经正确预言过2022年12月的那次货币政策调整。

从投资角度看,富达国际亚太区股票主管马蒂·德普金表示,近期,日本市场备受全球投资者关注。在历经数十年通缩和低通胀后,日本家庭对低利率环境的态度开始转变。最近,日本央行也暗示将改变超宽松货币政策和收益率曲线控制,东京证券交易所正大力推动上市企业开展公司治理改革。

“然而,日本市场的短期阻力不容忽视。全球需求疲软令日本出口在7月出现两年多以来的首次下跌,部分投资者已于近日获利离场。富达认为,持续投资的长线投资者将更有机会从日本的结构性变化中获得可观回报,例如银行股盈利开始出现双位数增长,且受惠于利率上升的预期,股价将有更大增长空间。”马蒂·德普金表示。

总体而言,全球和亚太地区短期经济前景的风险仍然偏向下行,但比6个月前更为平衡。但如果美国或亚太地区的金融紧缩突然加剧,则将抑制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特别是高杠杆的经济体和行业的增长。

“从好的方面看,随着制造业和资本投资前景好转、技术周期的拐点提前以及亚洲加快降低通胀,亚太地区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正在上升,并将为2024年放松货币政策提供空间。地缘经济割裂带来的风险使中期前景阴云密布,主要经济体的去风险政策可能会严重拖累经济增长。但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债务困境,它们面临着再融资风险。而全球升温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正在增加,尤其是对亚洲一些最脆弱的国家。”IMF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