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的两会热词。
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了对创新主导作用的充分重视以及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跃升的全局要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少不了金融助力。积极投入金融资源,助力全社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商业银行正在聚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统筹资源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
金融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围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力,助推科技创新形成新的突破和成效,有望成为2024年经济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值得高度期待。”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
金融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加快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动能。
湖南全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研发、制造为一体的全方位智能制造公司,是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拥有专利证书93项。为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升级,更新迭代智能小家电领域的产品发展,该公司决定追加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在得知企业资金需求后,光大银行长沙分行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为突破口,迅速为企业制定了授信方案并实现落地,让知识产权变为企业“资产”,为科创企业拓宽了融资路径。
千方百计助力科创企业融资,商业银行持续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数据方面,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较高增速。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11月末,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600亿元。聚焦于助力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针对科技型企业存在的轻资产、重智力、长周期、慢回报、专业性强等特点,建设银行创新推出“企业科创评价”第四张表,对企业创新能力开展量化分析,让企业知识产权实现“信用化”与“数字化”。
“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应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应突出重点,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探索金融与科技融合新模式、新路径。
牵引发展方式向“绿”而行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要求。商业银行正向“绿”而行,循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类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宁波朗辰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是宁波市最大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项目,被列入“浙江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完全投运后每天最高可为宁波地区提供约100兆瓦时错峰电量。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发挥自身在绿色金融服务领域的优势,先后为该项目发放项目贷款共计1.63亿元,推动项目平稳有序发展。
“项目投产后将充分发挥‘能量海绵’和‘巨型充电宝’作用,为保障宁波市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发展注入力量。” 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比拼增速、争相创新,聚焦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商业银行正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产品创新不断涌现,信贷支持迅速增加,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
发展绿色金融,下阶段如何布局?工商银行在投融资领域积极突出绿色政策导向,调整投融资布局和结构,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将企业技术、环保、能耗等指标嵌入重点行业客户及项目选择标准,从考核、授权、定价、规模、资本等方面配套差异化政策。建设银行将绿色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在KPI考核、经济资本、贷款规模、专项费用配置等方面进一步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
“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框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特色化的金融供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
助力传统产业向“新”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法论。
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传统产业与新产业协同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关键是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通过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金融机构一直在加大投入。
“智能制造”正成为福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张硬核名片。走进福州长乐的福建金纶高纤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主控室“数字大脑”管理着全生产流程,用户需求、订单数量、仓库空位和出货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数字制造”的背后,离不开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聚焦公司智能生产、订单增加周转资金之需,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为企业及时提供信贷资金,并配套推出“供应链融资”助力链上企业破解融资难问题。
为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发展,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优化信贷流程,加快制定专项行动方案,通过落实人民银行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与福建省科技厅共推“科技贷”、与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共推“知信融合”服务等方式,“组团”提升融资获得感和便利度。围绕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该行发力供应链金融,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转型升级提供链式资金支持近1100亿元。
“‘供应链融资’缩短了回款账期,降低了融资成本,我们的上下游企业也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金纶高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贷款、债券、供应链金融、资金池、租赁……向“新”而行,商业银行正通过一揽子综合化、多元化金融服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以新质生产力为主线,有望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杨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