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桥投资官网

CN EN

小成本撬动大收益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促进节能降碳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日前,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在重点任务方面,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用能产品设备节能降碳行动等十方面行动27项任务。

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刘琼表示,《行动方案》立足当前形势,紧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领域,细化今明两年节能降碳量化目标,明确重点领域行业节能降碳任务,将对打好“十四五”节能降碳工作“收官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明确节能降碳具体目标

节能降碳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能降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

“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就《行动方案》答记者问时介绍,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

在对我国能耗强度全面梳理、系统分析、深入测算的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强化科技创新壮大新兴产业

当前,我国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仍有超过10%的产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大量老旧建筑缺乏节能措施、运行管理缺失,需要以点带面、系统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行动方案》进行了重点部署。刘琼分析称,《行动方案》准确把握全社会能源消耗主要环节。一方面,针对重点用能领域、重点工业行业、重要用能设备等方面节能降碳短板弱项,系统部署节能降碳十大行动,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设定细化目标,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用能结构优化、工艺技术提升、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等针对性任务举措;另一方面,将节能降碳改造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有机结合,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促进节能降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能效的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关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分析称,《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重点领域用能低碳替代;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加大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行动方案》还明确,要强化科技创新,超前布局氢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战略举措。”吕文斌表示。

完善各类标准和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节能降碳规制标准体系,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仍有待健全。对此,《行动方案》提出了健全制度标准、完善价格政策、加强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引领、健全市场化机制等工作举措,为落实节能降碳目标任务提供支撑。

在刘琼看来,在法规标准方面,要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完善节能审查办法、节能监察办法、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加快节能标准制修订,加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核算。在配套政策方面,要在落实好既有节能降碳财税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推广、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等支持力度。在管理机制方面,要推动建立重大项目节能审查权限动态调整机制,统筹推进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强化新上项目源头把关。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效诊断、节能监察等工作,把事中事后监管落到实处。

需要明确的是,节能降碳虽然有公益特征,但是也要遵循市场规律。“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节能降碳。”吕文斌表示,《行动方案》提出,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深化供热计量改革,有序推进两部制热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稳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有序建设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设绿证交易市场,健全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有利于激发企业节能降碳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