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桥投资官网

CN EN

北交所开市三周年: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2021年11月15日,承载着各方期望,在一声响亮的锣声中,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以“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这一身份正式亮相中国资本市场。

11月15日,北交所迎来开市三周年。走过三载,北交所锚定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目标,扎实推进市场高质量建设,在各方协同配合下,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主阵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去年9月,《中国证监会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即“深改19条”)发布,对发行、交易、监管等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深入改革,为北交所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以改革促发展成为北交所向高质量建设迈进的重要课题。

“任何制度的落地、实施,都要有与市场不断磨合的试错过程,才能对市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站在当前时点上,北京金长川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安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北交所应逐步落实深改19条中的各项改革举措,让市场形成稳定预期,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实现市场的高质量扩容与发展。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认为,北交所有基础、有能力、有责任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强化制度的适应性、创新的包容性。

主阵地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三年时间,北交所已基本构建了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推动金融资源向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

从横向看,北交所建立的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发行上市、持续监管和交易等制度体系,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支持。北交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在已上市北交所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10家公司获得国家级“单项冠军”认证,16家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支持,部分北交所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部分企业专注产品创新,荣获国家级‘单项冠军’,发挥了稳链补链强链的重要作用。”业内人士表示。

除了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外,北交所还初步探索了资本市场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据统计,在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有县域企业37家、民族地区企业11家,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市三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市盈率中位数17倍,形成较为稳定的估值中枢,累计发行融资超540亿元,平均每家2亿元,规模不大但惠及面广,总体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资金需求,让有限的社会资源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从纵向看,北交所坚持与新三板协同发展,通过绿色通道和公示审核机制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性对接,通过转板机制与沪深市场互联互通,匹配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需要,完善了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诸海滨看来,北交所上市活跃也激活了新三板 “挂牌审核—日常监管—上市审核”等各个环节,形成优质企业申报北交所上市的“快车道”。在2024年挂牌新三板的企业中,有49家提交直联审核申请。

市场生态兼具活力韧性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北交所初步聚集了一批优质中小企业,逐步营造了具有活力韧性的市场生态。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已有257家,总市值6694.95亿元,超八成为中小企业,近九成为民营企业。投资者方面,北交所投资者群体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合格投资者超760万户,公募基金、私募创投基金等参与度持续提高。交易方面,市场交投逐步活跃,今年北交所日均成交额超95亿元,日均换手率超4%,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

“目前,北交所平均首发市盈率20倍左右,二级市场的平均静态市盈率已超50倍,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已经由市场低迷时的约10亿元上升至26亿元。”刘平安说。

不仅是股权融资,北交所不断丰富债权融资品种。截至目前,已服务国债发行8.22万亿元,其中,特别国债4000亿元,投向“两重”和“两新”等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方向;服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7214.16亿元,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信用债方面,已形成包括公司债、企业债、科创债和绿色债等10个信用债专项品种,累计发行8只,规模合计90亿元。

构建适应中小企业特征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引导支持企业聚焦主业,是确保形成市场良好生态的重要手段。北交所平衡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回报投资者关系,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等举措回报投资者。今年以来,近九成公司已实施分红,合计金额63.05亿元。

同时,落实“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要求,北交所积极研判、妥善应对市场运行等重点领域风险,对违规减持等影响市场信心和交易公平性的行为果断出手、形成威慑,强化技术系统安全隐患排查,切实保障安全稳定运行。

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只靠交易所自身的服务远远不够,需要相关各方加大支持力度。三年来,北交所加强与工信、科技等国家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探索完善中介机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评价加分等方式鼓励中介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投入,加大力度引入中长期资金、加强投资者保护,推动凝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共识。

高质量建设北交所路线清晰

“北交所正处在市场发展初期,随着市场环境的优化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未来几年市场高质量扩容与发展是主旋律。”刘平安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北交所将从五方面采取措施,推动高质量建设北交所向更高水平迈进。一是提高对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立足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完善上市标准、优化审核机制、丰富产品工具,增强北交所制度包容性,建立精准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领域企业上市发展的适应性安排。

二是推动投融资两端协调发展。在投资端,优化投资者结构,培育耐心资本,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融资端,深入开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丰富并购重组和支付工具,完善“小额、快速、灵活”的再融资机制,优化股权激励制度,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

三是进一步丰富北交所产品和功能体系。稳步推进政府债券交易功能落地,持续优化债券交易机制。优化新股发行定价管理机制,推动公开发行可转债、ETF业务落地,研究推出北交所专精特新指数。

四是更好发挥新三板培育规范功能。研究优化分层制度,进一步推进三四板对接,研究更好发挥新三板作为资本市场规范培育新质生产力企业、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平台功能,为沪深北三所输送更多的优质企业。

五是进一步完善共建共享的市场生态。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各方协同,汇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引导上市公司加大投资者回报,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发挥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等机制作用,引导各方合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对于未来北交所发展建议,滦海资本董事长高凤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继续落实深改19条,在新“国九条”等新政的引领下,鼓励已上市公司做好并购重组、市值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坚守与沪深交易所的差异化定位,在行业类别、企业规模、商业模式上体现北交所的特点和包容度,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地打造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