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超1.5万亿元 2020年“新基建”投资将加快
12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了一批基建项目,涉及资金超2700亿元,较多集中在轨道交通、高铁、机场等领域。综合来看,2019年以来,发改委累计批复基建项目近60个,涉及金额已超1.5万亿元。
专家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所以近两年是《“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所定硬性目标的完成阶段。此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还提出,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基本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等要求。故而,在多重任务指标之下,铁路项目必然会在今明两年进入建设发展的高峰期。
2.商务部:前11个月中国吸引外资大项目722个
2019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29日在北京召开。钟山在会上说,2019年以来,商务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外资”工作成效明显。中国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推动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稳外资20条”等政策措施。加快放宽市场准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减至40条,自贸试验区版减至37条,清理取消负面清单以外的限制措施。修订鼓励外资产业目录,加强投资促进保护。前11个月,中国吸引1亿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722个,增长15.5%。
3.连续6年成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我国社会零售品总额首超40万亿元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昨日在商务部年终工作会议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今年我国社会零售品总额将首次突破40万亿元,达到4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约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60%,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更具亮点的是,我国消费结构在提质升级。首先,消费品进口增速很快。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品累计进口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约3个百分点,比同期进口总额增速高15.4个百分点。
4.央行全面降准推动降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资金成本
1月1日,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降准如期而至,8000多亿元的资金将为2020年实体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央行方面预计,此次降准每年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特别是降低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5.京津冀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朗 现代服务业成投资重点领域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之九》显示,京津冀三地间产业定位与产业分工日益明晰,地区之间产业融合水平逐步提高。北京对津冀地区溢出效应明显,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跨省(市)投资重点领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法人单位数量稳步增长。报告显示,2018年末,京津冀区域内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43.1万家,比2013年末增长90.5%。分地区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为98.9万家、29.1万家和115.1万家,比2013年末分别增长57.5%、37.2%和163.9%,河北成为区域内单位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