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以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为标志,“逆全球化”潮流兴起。此前有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国际经贸活动锐减,供应链的缩短或本地化将成各国的新选择,全球化将被进一步削弱。诚然,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其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大势所趋。可以看到,区域合作作为全球化的重要补充,正在蓬勃发展。去年年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显示出世界范围内区域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的持续加快。全球化正在百年大变局中焕发新的生机。
2.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 一文详解对我国企业利好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下称“协定”)3月1日正式生效。商务部条法司表示,协定是中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标志协定。协定生效将进一步加强中欧经贸合作,并惠及双方消费者和企业。协定生效后,我国第一批100个地理标志将在欧盟市场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这些产品还可以加贴欧盟官方标志,有利于提升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另外,协定还纳入了我国第二批175个地理标志,并将在此后四年内获得保护。
3.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脱贫攻坚成就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如何正确决策、有力行动,带领人民走出贫困,对很多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执政课题。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外国媒体和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果,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有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早日消除贫困,为世界减贫和发展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4.亚洲市场成拉动业绩引擎 外资银行加码中国不停步
渣打、花旗、汇丰、德银等外资银行2020年年报近期相继出炉——从营业收入、利润表现等财务指标看,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业务成为2020年拉动外资银行业绩表现的强劲马达。对于这些外资银行而言,今年加码布局中国市场,也成为其绘就业务蓝图的重要着力点。
5.全球经济有望逐步复苏 企业竞相实现净零碳排放
富达国际的分析师年度调查显示,在未来十年内将有近四分之一(24%)的公司会实现碳中和,凸显了各行各业及不同区域对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关注度的日益提升。其中,欧洲公司走得最前,分析师估计,2030年将有30%的欧洲公司会实现碳中和,而亚洲公司也在迎头赶上,有超过五分一(23%)的亚太地区公司有望于这段期间实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