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1至7月中非贸易额1391亿美元 增长40.5%
9月3日14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二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务实举措的引领带动下,中非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非并肩携手,互相支持,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克服疫情影响,迅速回暖向好。
2.人民币国际化再下一城 贸易投资本币结算“朋友圈”扩至10国
早在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就已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40万亿印尼卢比,协议有效期3年。中印尼本币结算合作框架是两国本币互换协议的 “升级”,使用本国货币直接进行商品与服务贸易结算,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两国跨境支付结算成本与汇率风险,加快两国经贸往来。人民币持续“走红”跨境贸易结算领域。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正式启动中印尼本币结算合作框架。
3.外贸数据超预期 海外舆论看好中国经济韧性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实现外贸连续15个月正增长。海外舆论认为,最新外贸数据远超市场预期,凸显中国供应链乃至经济的韧性,有望提高外界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4.数字贸易成为后疫情时代 全球贸易复苏重要引擎
后疫情时代全球进入数字经济发展快车道,而“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信通院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本月联合发布《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2021》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服务贸易受到严重冲击,同比下降20.0%,但数字服务贸易展现韧性,占服务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62.8%,一年时间提升11.5个百分点,涨幅超过过去10年总和。目前,数字贸易正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深刻变革,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复苏重要引擎。
5.首期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揭晓:纽约居榜首 上海列第八
9月9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发起主办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首期)发布暨2021中欧资产管理论坛在上海举办。据悉,在首期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中,纽约居榜首,上海位列全球第八位。目前,上海各类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1/4左右,其中保险资管、公募基金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70余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上海QFLP试点,近50家参与QDLP试点。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有29家落户上海。